公元230年7月,秋季的七月,魏明帝曹睿发布命令,命大司马曹真与大将军司马懿联手伐蜀。魏国屡遭蜀汉侵扰,面子上很难挂得住。而且东线的石亭之战败北,更加加剧了魏国急需通过一次胜利来重拾军事自信的急迫心态。曹真计划从褒斜道出发,亲自率领主力军进攻策略盈,同时派遣其他几路军队从不同的方向逼近蜀军,迫使其分兵应战,最终目标是收复汉中。然而,魏国内外的争议声音并未消失。
魏国重臣司空陈群提出反对意见,他说:“武皇帝当年在阳平关攻张鲁时,虽然收获了大量粮草,然而却在未能完全打败敌人的情况下,粮草早已被消耗一空。如今敌军控制了汉中的粮道,魏国若进攻不慎,恐怕会遭遇同样的困境。褒斜道地势险要,补给困难,敌人有可能从后方切断粮道,分散兵力恐成致命弱点。” 他总结道,进攻蜀汉实则风险太大,得不偿失。
展开剩余76%但曹真并不动摇,决定改变计划,选择了魏延曾提过的子午道。魏延曾因该道地形复杂被丞相否决,但曹真却认为,子午道与汉水相接,魏军可通过水陆并进的方式更有效地进攻汉中。这一计划在230年秋季展开,标志着曹真精心谋划的汉中之战正式开始。
魏国的军事部署也是分路进行的。首先,曹真亲自率领的主力军从长安出发,沿子午道行进,直取汉中的南郑;其次,张郃从郿县出发,经斜谷进入汉中;第三路由司马懿带领的水陆并进的军队,从新城郡出发,沿汉水逆流而上,穿越魏兴郡进行攻击;最后,郭淮从陇西发起进攻,目标是武都。此时,魏国的大军已经集结,近20万大军,魏国最顶级的三位大将——大司马曹真、大将军司马懿、车骑将军张郃,纷纷出征。
对于司马懿来说,再次充当辅佐角色,心情显然不快。特别是他被迫选择了逆流而上的水路进行进攻,前所未闻的困难让他不禁抱怨。逆流而上的艰辛不仅需要极大的体力消耗,还要应对汉水汹涌的河流,部分河段甚至无法通航,军队只能一边开路,一边前进。尽管如此策略盈,司马懿却不能提出反对意见,魏明帝曹睿也未给他其他选择,只能硬着头皮执行任务。
面对魏军四路大军的压力,蜀汉丞相诸葛亮立刻采取了运动战策略,首先把蜀中主力集中在汉城与乐城防守,同时在赤坂设下了重兵防线。此外,诸葛亮还指示李严从江州抽调2万人马北上驰援。然而,李严显然并不急于应战,反而提出了条件,要求先被任命为开府大员,才能带兵前往汉中。为了大局着想,诸葛亮只得同意,将李严的儿子李丰任命为江州都督,李严才勉强同意北上。
在北上途中,陈震曾经在出使江东时与孙权达成协议,他经过白帝城并且对诸葛亮说道:“李严这个人,腹中有鳞甲,心思复杂,绝不可轻视。”诸葛亮显然也意识到李严可能会对自己构成威胁,但考虑到李严同为顾命大臣,且没有确凿证据,最终还是选择了宽容,没对他采取严厉措施。
当曹真带领大军进入秦岭后,持续的大雨让整个军队的进程陷入困境。连续三十多天的大雨让子午道与褒斜道的栈道受损严重,不得不进行紧急修复。士兵们苦不堪言,行进速度非常缓慢,战场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。许多魏国大臣纷纷建议曹睿下令撤军,但曹睿迟迟未做决定,直到九月,终于做出撤兵决定。魏军的主力已经进入秦岭深处,曹睿深知再拖下去,军队的士气与粮草都会遭遇极大的问题。
在东线,司马懿也在与水道的困难作斗争。他虽然进军缓慢,但由于撤退时水路更加畅通,因此很快便撤回了魏国境内。而蜀汉并没有强大的水军,没能追上魏军,错过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。
然而,最让曹真头痛的却是来自郭淮西线的遭遇。魏军在与蜀汉名将魏延的遭遇中惨遭大败。魏延作为蜀汉最具进攻意识的大将,不仅善于指挥,还极具战略眼光。这次,魏延在遇到郭淮时,采取了出其不意的策略,绕道攻打南安郡。郭淮完全没有预料到,蜀军竟会主动出击。
最终,双方在阳溪交战,魏延指挥的蜀军大获全胜。此次胜利标志着蜀汉首次在丞相诸葛亮的领导下,正面战场击败魏军,充分证明了魏延的卓越才华。这场胜利在魏国军界引发了巨大的震动,曹真无功而返,而魏延则得到了更高的封赏与职位,成为征西大将军,并且进封南郑侯。
这次的汉中之战,虽然魏国动用了大量的兵力和顶级将领,但却因魏延的果敢与机智,被蜀军逆袭,魏国在战场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这场战役不仅让魏国军界震动,也进一步凸显了蜀汉在战略上的优势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