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撰写《魏书》时,陈寿曾将曹魏的五位杰出将领并列记载,并称他们为“……而时之良将,五子为先”。进入20世纪后,民间流传出“五子良将”这一称呼,用来指代这五位曹魏的著名将领。张辽和张郃都被列入了五子良将之列,且张辽更是位列首位,这显示了他们在曹魏政权中的重要地位。然而中金优配,值得注意的是,张辽和张郃虽然都被视为曹魏的栋梁之材,但他们并非从一开始便投身曹操麾下,而是在曹操扩展势力的过程中投降曹魏的降将。
然而,尽管他们的地位几乎平等,张辽和张郃的投降背景却有很大的差异,这引发了一个疑问:两位将军何以得到如此不同的待遇呢?
张辽出身于并州雁门郡马邑县,地处北方边疆。尽管其家族出身并不显赫,但其祖先却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——聂壹。聂壹曾在汉武帝时期,作为马邑的豪商,策划了著名的“马邑之谋”,该计策曾一度被汉武帝采纳。然而,马邑之谋因匈奴逃脱而未能成功,聂壹也因此与匈奴结下了深仇,导致家族不得不隐姓埋名,张辽便因此改姓为“张”。
张辽少年时期便在雁门郡担任郡吏,并且与胡人频繁交战,这样的环境锻炼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。尽管他出身平凡,但凭借过人的能力,他被丁原选为从事,随后被派往京城,进入了何进的麾下。虽然他并未出自名门望族,但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能,逐步走向了仕途。然而,张辽的运气并不理想,他早期的几任上司相继没能成就大事,导致他始终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,最终不得不选择投降曹操。
展开剩余75%张辽最初跟随过何进和董卓,之后投降了吕布,担任北地太守。在吕布成为徐州牧后,张辽还担任过鲁国国相。在吕布麾下,张辽并不是普通的部将,他的地位相对独立。建安三年,曹操攻破了下邳城,处决了吕布,而张辽见到吕布麾下的将领如陈宫等被善待,于是也决定向曹操投降。
当张辽投降时,他已经有过不少战功,曾在与夏侯惇和刘备的交战中取得胜利,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。因此,曹操对他投降的态度非常友好,立刻封他为中郎将,并赐予关内侯的爵位。然而,虽然给了张辽封赏,但曹操给予的职位并不高,这一封赏显得略微保守,似乎没有完全体现出张辽的价值。
为何曹操封张辽的爵位如此低呢?事实上,张辽选择投降的时机较晚,吕布已经被彻底击败,张辽投降曹操时,其实际价值相对较小。曹操此时对他更多是出于对其军事才能的认可,而不仅仅是奖励张辽过去的功劳。因此,封中郎将和关内侯,虽然不算重赏,但恰好符合“论功行赏”的原则。
尽管如此,张辽的实力却不容小觑。在投降后,尽管起步较低,但他凭借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,屡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,逐渐赢得了更高的地位,尤其在与东吴的战争中,他的威名更是显赫一时。
与张辽相比,张郃的背景则相对简洁。他早年参与了讨伐黄巾军,并在韩馥麾下任职军司马,后投奔袁绍。在袁绍的阵营中,张郃凭借自己出色的表现,在袁绍攻打公孙瓒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,最终被晋升为宁国中郎将。
关于张郃投降的原因,史料中有两种说法。一种是郭图进谗,令张郃感到自身安危受到威胁,最终决定投降曹操;另一种说法认为张郃的投降行为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量,是一种投机行为。在《三国志》中的《张郃传》中,陈寿提到了郭图进谗的因素,暗示这是导致张郃投降的主要原因。但一些学者,如姜宸英,则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,认为陈寿或许出于保护张郃名誉的考虑,对投降的动机做了某种美化。
张郃选择投降曹操的时间恰逢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。当时,许攸为曹操献策,帮助其攻破袁绍的粮仓乌巢,打乱了袁绍的军事计划。在这一战役中,张郃与郭图的意见发生了严重分歧,最终袁绍采纳了郭图的计策,导致张郃在进攻曹操大营时进展缓慢。当乌巢被破,曹操势如破竹,张郃最终选择投降。
曹洪在接到张郃投降的消息时,一度怀疑其动机,并不愿立即接受。直至荀攸的劝解,曹洪才最终同意接纳张郃。曹操得知张郃投降后,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军事收获,立即给予他更高的封赏,将他封为偏将军,并授予都亭侯的爵位。这一封赏远高于张辽,表明了张郃投降的重要性。
张郃投降时,曹操正处于群雄逐鹿的关键时刻,张郃带着袁绍手下的重兵投降,对于曹操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军事补充。这与张辽投降时的情形完全不同。张辽投降时,吕布已经被彻底击败,虽然他有强大的战斗力,但曹操当时的最大需求并不是新的部将,而是确保自己已经占领的领土稳固。
从封赏的差异来看中金优配,曹操对两位将领的待遇虽有所不同,但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。曹操并非偏袒某一方,而是根据每位将领对自己政权的实际贡献给予了合理的奖励。这也展示了曹操深谙权力和用人的智慧,使得这两位将领在后来的战场上都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